EN
科研路上的奔跑者——记公司劳模技术中心冯鹏发
作者:高小莉 日期:2018年04月24日 00:00 人气:

 人物速写
  冯鹏发,47岁,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技术中心钼工艺装备部部长。主持参与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公司内部科研项目10余项。开发出拉深钼舟、铆接钼舟旋压钼坩埚等近十种钼及钼合金异型结构产品,发表学术论文4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合著出版学术专著1本,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多项。多次被公司授予优秀党员、科技创新先进、先进劳动者,2017年获“金钼集团劳动模范”称号。
  在科技研发的金字塔尖起舞,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执着精神。对于冯鹏发而言,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披荆斩棘、一路奔跑。

DESC
  作为公司首次引进的全职博士,冯鹏发十几年来坚持奋战在钼金属粉末冶金和压力加工方向的科研一线。2010年,公司在国内率先采用固-液喷雾掺杂工艺生产钼合金遇到环保问题后,公司的钼合金生产面临停产的危险。冯鹏发带领“新型钼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组急公司之所急,积极迎战这一技术难题。
  初次接触这一环保问题,包括冯鹏发在内的项目组成员一头雾水,很多人都是原固-液喷雾掺杂工艺的参与者,整个思维完全固化在原先工艺的思路与框架下。项目初期阶段,项目组采用多种无氮氧化物气体污染的弱酸盐来代替硝酸盐,企图对原工艺进行改良,尽管实验结果可以达到环保效果,但其成本居高不下,根本不具备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否定“弱酸盐代替强酸盐”的思路后,项目组一筹莫展。怎么才能有一个新的实验思路,项目组成员翻遍了国内外钼合金制备技术方面的数百篇论文和专利,但这些文献大多局限在工艺细节和材料性能的研究,仍然跳不出固-液喷雾掺杂工艺的思路。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无意在纳米材料方面的一本传统教材中翻到“纳米粉末的表面效应”,一个名词瞬间跳入冯鹏发的脑海——豆浆!纳米粉末制成悬浮液可不就是跟豆浆一样吗?采用“豆浆状”纳米悬浮液代替传统的硝酸盐,不就可以彻底杜绝氮氧化物烟气污染吗?整个研究思路一下子豁然开朗!
  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冯鹏发带领项目组对这种新型纳米掺杂技术的工艺细节、装备、检测方法、强韧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出一种新型钼合金纳米掺杂工艺,不但彻底实现了钼合金的绿色制造,而且实现了掺杂元素的纳米化均匀分布,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材料塑性提高20%以上,有效提高了钼合金的综合力学性能。该技术在金属分公司规模化应用多年,运行稳定。据估测,该技术成果若推广到国内整个钼行业,将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40t/年,节约污染治理费用约1.33亿元/年。
  数年来,冯鹏发接手的项目一个接一个,他已经习惯在冥思苦想的煎熬和茅塞顿开的惊喜中收获内心的充盈。在倾心倾力做好自己的科研项目之余,他还对钼金属的产学研合作倾注了大量心力。
  从2016年6月底开始,在技术中心领导的部署下,冯鹏发团队联合国内难熔金属行业著名科研机构和先进制造企业,经过多次科技资源整合和一年半时间的预申请、正式申报、预算申报、申报场答辩、任务书答辩、实施方案答辩等六轮十余万字的材料准备和激烈竞争,成功申请“超高纯稀有/稀贵金属制备技术”、“大尺寸高纯稀有金属制品制备技术”、“大规格高性能难熔金属制品制备技术”等3个4年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专项项目,获得国家资助约425万元。目前,3个项目已经全部启动。
  创新永无止境。让我们期待,冯鹏发和他的团队在公司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演绎出更多精彩的创新故事。

Copyright © 2022 澳门今晚开特马版权所有地址:渭南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东风大街67号联系电话:0913-2939201传真:0913-2939100 webmaster:[email protected] 

陕ICP证07010581号 陕公网安备:6105210200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