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栗西大坝辅道蜿蜒而上,一层层子坝犹如阶梯一般规整的向上延续,而在远处的坝顶,轰鸣的机械声隆隆作响,一条新的子坝正在被堆筑而起。
在近40年的时间里,栗西尾矿库不断增高,也不断变老。建设它、服侍它的老一辈们陆续离去,而90后的年轻一辈,在它默默地注视下正悄然成长……
成长, 让他们成为主力军
2014年大招工回来的杨宏、杨亮、马政、高松岩等一批90后被分配到了工程公司机械队,给队里带来了蓬勃的生气,也给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迅速调控这群90后的个性和个人意识,让他们尽快融入生产之中。
在蜜罐里长大的90后,有着摆脱既有的规则,做一个鲜明的自我的叛逆,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力,必须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成长方式。“工作要从最基础的干起,熟悉理论,了解设备,参与机械保养检修是队里安排给新工们的基础科目。”机械队队长李建涛说。
但对新工们而言,真正成熟起来还要靠拜师学艺。在每一名新工身后,工程公司都安排了一位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 □□ 悉心教导指引着他们。而学到 □□ 高超的手艺,是膜拜偶像的新工们学习技术最好的催化剂。
“干好工作,学好技术,这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事。”杨亮说道。一旦有了明确的任务和适当的环境,90后们的成长速度则令人惊诧。
辽阔的坝面上,90后们独自坐在装载机驾驶室里重复着 □□ 教授的三个动作:脚踩油门、刹车,一只手打方向盘,一只手操作摇杆。往来于干滩之上不断来回取料、堆料。就这样磨着性子按照操作要领来回重复,就像个机器人!而就是不断适应这样的操作强度,练就了他们扎实的操作基本功,进而有胆量和底气去摸索学习更难的操作。
“刚来的时候性子不稳,也不会驾驶设备,得人跟着教,干活慢,但是他们真的很好学。你看现在,才在坝上呆了多长时间,都是自己开着装载机干活了,成长真的很明显”。驻坝的柴书记侃侃说道。
第39道子坝堆筑工程从3月9日开始,而在“五•一”前的40多天里,驻坝的机械队成员们已经完成了700多米的工程量。现今银黑色的尾矿浆自39道子坝上的排矿管道奔泄而出,原本满是施工痕迹的干滩上,已辽辽旷旷尽是荒芜的滩涂。而在临近这片滩涂的地方,6名新工一如昨日,驾驶着装载机反反复复地忙碌着。
一年之间,他们已然成为了第39道子坝堆筑中装载机队伍里的主力军。“这次堆坝年轻人占了一多半,39道子坝的堆筑,他们功不可没。”坝上的技术大拿闵志利说道。
不久之后,工程公司将在坝上举办每年一次的技术比武,而新工们将通过竞赛,检阅他们掌握的技术和能力,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成长,用艰苦注释的青春
虽已五月,但坝上的昼夜温差仍有二十多度,早上冷长衣长袖保暖裤;下午热又是背心短裤。天热时,装载机的驾驶室就如个铁皮蒸笼,内部30多度的高温,就像蒸桑拿。晒了两个月,一个个白净的90后们都变成了非洲人。浩荡的天风裹挟着尘沙不断刮擦皮肤,更让他们显得老成了许多。
在坝上,孤零零的四间活动房既是班组,也是家,吃住都在这里,想吃什么就吵吵着给“厨师长”说。但他们的很多要求都会落空。“这里太偏,买菜不方便,翻来覆去都是那几样家常饭”“厨师长”说。
今天吃面,新工们人手端着一洋瓷碗炸酱面,在板房的墙根蹲成一排,呼噜噜地吃着。柴书记边吃面,边安排工作,“待会吃完饭都把设备检查下,下午争取多干点”。原本新工们狼吞虎咽的节奏又快了许多。
设备检查完毕后,一台机子有故障上不了现场,简易板房内,新工们在休息室忧心地聊着机子的问题和工程的进度。手机里悠扬的歌曲寂寞地哼唱着,没有人理会,吵闹而纯粹地充当着此时此刻的背景。谈论渐歇,各自随意地在板床上躺着,很少有人睡着,多是眯着眼睛养神。因为很快,他们就要重新回到坝面的堆筑现场。
紧张的工期催促着坝上每个人抓紧每次工作时间。离家短短20分钟的驱车路程,被工作限制得只能十天回去一次。打个电话问候下吧,可电话常常处于无法接通的状态。在大坝上手机信号常常是联通联不通,移动也从运营商变成了动词。闲余的联系被摒弃了,每一个电话,都成了他们与最亲近和最重要的人之间的牵绊。
工作是寂寞枯燥的,新工们彼此之间凝聚成了一个整体。欢乐被他们不分彼此地分享。“你敢抽我的许愿烟”,“什么愿?”“早点娶媳妇”......两个新工之间的对话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谈笑声中饱含着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的温情。寸草不生的大坝上此刻也绽放出了最美的笑靥之花。
也许他们很年轻,也许他们很稚嫩,但他们的行动证明着他们已然融入到了自己的企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