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初
今年是发现金堆城钼矿床五十二周年,成立金堆城钼矿五十周年,金堆城钼矿正式投产四十二周年。半个世纪以来,澳门今晚开特马,在党和上级正确领导下,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鼓舞下,以气吞山河的壮志,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重重困难,从而使这座沉睡千百万年的地下钼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如今已形成年采剥矿岩总量2000万吨,日选矿3万吨及相应的钼冶炼和钼加工能力的联合大企业,四十二年来矿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60倍。
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钼城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主要的钼生产基地和钼的研究中心。
想起往日,在建设金堆城钼基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既有沉重的教训,也有艰苦奋斗建设钼基地的好经验,值得今后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金堆城钼矿的生活区,坐落在峰峦叠嶂,四面环山的寺坪区,这里的海拔标高平均为1430米,矿区冬季多雪,夏季多雨,气候恶劣阴凉,只能种植苞谷、豆类、大麻及土豆、萝卜、莲花白及豆角等粗粮粗菜。小麦、落花生及茄子、西红柿、香瓜、西瓜等细粮、细菜及瓜果等都不适宜生长,或者难以成熟,职工所需的粮食蔬菜、油、肉等副食品均由相距100多华里的华县运进,生活诸多不便,每逢大雪封山或洪水成灾时,则中断交通,断绝生活物资的输入;雨季阴雨连绵时,矿区到处一片泥泞,行路十分不便。而且这里还是地方病克山病的高发区,凡心脏不好的职工进山后,都有胸闷,呼吸困难的异常反映。
自二次彻底下马停建后,矿区死气沉沉,失去了生机活力,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特别是夜晚无照明时,到处一片漆黑,深夜的寂静,使人更加毛骨悚然。唯一通往山外的一条华金公路,于65年7月26日被洪水冲毁,尚无完全修复,再加上封闭式、简陋的福利设施和医疗及文化娱乐等条件非常差,致使职工思想动荡不安,已有的职工千方百计的想调出离去,新来的职工惶惶不安,甭说上马恢复生产,就是能在金堆城站住脚生活下去,也是很困难的。基于此种情况,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安定职工情绪,稳定和巩固职工队伍尤为重要。
1965年12月中旬,从杨家杖子矿务局第二批成建制调来的第一批进矿职工中,有矿党委书记刘风俊和我以及四名科级干部等,矿筹建处原分配给我们的宿舍是东沟质量较好的干打垒平房。当听完介绍后,方知寺坪河西矿院附近还有原地质勘探队遗留下来的荆芭条抹泥质量最差的临时房时,于是我和刘风俊同志便改变了主意,硬是叫汽车开到河西矿院附近的临时房处,因为那时,我只有四人之家,只能住一间临时房。
一间房中间用荆芭条抹大泥隔开,外面是厨房,里面是火炕卧室,小小的火炕睡两个大人和两个小孩,十分拥挤,甚至翻身都有困难,衣箱和东西无处安放,只好放在火炕上的空间樘板上,这样晚上睡觉时既不影响伸腿,而且又充分地利用了空间放东西。
多年的临时房,四处透风,室内土地面的四角,到处都是老鼠洞,夜晚80千瓦柴油机停止发电后,到处一片漆黑。正当人们入睡时,老鼠便出洞觅食,苇席天棚上的老鼠一阵狂奔后,伴随而来是一层灰尘,浮浮扬扬,慢慢地降落在炕上,接着四处墙角地洞里的老鼠也纷纷出洞了,弄得厨房里的餐具叮当做响,势有陆空大举配合夹击进攻之势,闹得全家不得安宁,久久不能入睡,想起床打老鼠,又无照明,只好用手敲打荆芭条抹大泥的墙驱赶老鼠。
隆冬腊月,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窗无玻璃用纸糊,墙壁透风用泥堵,没有自来水到河挑,没有干柴烧湿柴,广大职工在矿党委书记和矿长的带动下,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从而安定了职工情绪,稳定和巩固了职工队伍。
为了恢复两座发电站的需要,于1966年1—2月,又从广西及山西调来几十名熟练工人,他们从环境好,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生活水平较高的南方来到艰苦的金堆城矿区后,生活不习惯,住在干打垒平房临时房中无处冲凉,意见最大的是吃不上大米,面食又不会做,小孩子一吃馍就哭着吐出来,闹得孩子哭老婆叫,职工不安定,纷纷要求调回广西。于是我和书记专程前去华县县委副书记邸子善请示将全县的大米都调到金堆城,也只能食用十多天,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不能长远解决问题。陕西历来以面食为主,八百里秦川种植水稻的很少,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专门组织一部分北方职工家属,深入到新调来的广西职工家中教给他们做面食,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帮助解决了广西职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逐步的安定了他们的思想情绪,经过一段时间后,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批职工在电站修复中和发电运行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恢复金堆城钼矿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